自然资源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1-11-08 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 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自然资源部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结合工作实际,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一系列硬招实招,用心用情用力化解领域内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自然资源部继续为每个脱贫县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专项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自然资源领域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让乡村振兴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可持续。
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挪穷窝”,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自然资源部将易地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内容,5月份专门印发工作方案,联合相关部门特事特办、狠抓落实,要求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带着对搬迁群众的感情主动服务,设置绿色通道,集中办理。6月份派出检查组赴14个省份随机抽查93个安置点,逐一破解影响登记颁证的问题。截至8月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任务全面完成,除少数举家长期外出务工、户内存在纠纷等无法颁证外,绝大多数建档立卡搬迁户都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
对定点帮扶县,自然资源部延续“订单式”帮扶政策。就国土空间规划及村庄规划编制、耕地占补平衡、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旅游业发展用地保障等加强指导,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地质调查力量,开展定点帮扶县水文地质调查、富硒土壤精细调查、地热资源和矿泉水储量探明等,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在海南省琼中市,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无偿提供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村庄规划、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土地资产盘活等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此外,自然资源部对定点帮扶县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建设等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针对这些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部乡村振兴办组织视频培训、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等,从6月份起累计培训乡村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才2800余人次,不断提高群众发展生产技能,切实增强致富内生动力。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资源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房住不炒”、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部署,聚焦社会公众所忧所盼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中心城市聚集效应更加明显,一些人口净流入、房价高的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租不好房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关键举措。对此,自然资源部要求大城市在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中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10%。缺口大的城市进一步提高比例,实现应保尽保。
国务院办公厅《滚球体育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出台后,自然资源领域抓紧落实系列土地支持政策。如:要求大城市按职住平衡原则,尽量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和城市建设重点片区安排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引导产城融合、人地房联动;将产业园区中工业项目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占比上限,由7%提高到15%,提高部分主要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房;探索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可在符合规划等前提下,允许企事业单位将依法取得使用权的土地用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规划原则等前提下,可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不动产登记领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加快处理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全国累计化解问题房屋约570万套,涉及2.5万个项目、1280万群众,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部建立全国总台账,按月调度、挂账销号;编发典型政策文件汇编,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刊发各地经验做法100篇,加强业务指导。各地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十多个省份由省委、省政府、省纪委或省政法委协调高位推动。28个省份的1053个市县实施“交房即交证”,为群众及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各派驻地方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局通过督察工作,跟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严防“大棚房”问题反弹等专项工作,维护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各督察局密切跟踪历年督察发现的涉及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整改情况,采取实地督导、公开通报等方式持续督促整改到位;聚焦“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办实事,改进信访事项处理工作,加强对信访反映情况的研判和督办,积极回应群众合理利益诉求。
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中便民利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年内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自然资源部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数据共享以及行政许可事项在线申报、办理、查询和监督,推动自然资源领域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优化营商环境。
自然资源部聚焦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共享,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数据接口以及业务协同接口服务,实现地政、矿政等监管数据上报备案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数据查询。新增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认定事项网上办理和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涉及围填海项目)、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两个行政许可事项网上报送功能,努力做到政府内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按照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部署,全国征地信息共享平台移动版7月22日上线,公众可用手机更便捷地查询国务院批准用地信息和各省(区、市)征地信息。全国征地区片价数据库也同步在互联网上向社会主动公开,涉及区片位置、补偿标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等相关信息。截至9月,社会公众日均查询约3000次。
今年以来,部开发完成全国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并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服务专区,实现了统一身份互认互通。32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接入自然资源部“一窗办事”平台,1919个县(市)实现了商品房预售与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登记3个事项的“跨省通办”。
“放管服”改革中,部修订的测绘资质管理政策7月实施,测绘资质等级类别由138项压减至20项,将9项甲级测绘资质审批权由部下放至省级主管部门,最大限度减少了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为测绘单位纾困减压,改革力度空前。
应对汛期自然灾害践行“人民至上”
今年极端天气偏多,自然灾害应对形势严峻。河南、四川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山西等地秋汛超出常年,造成一定损失。自然资源部系统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等基础工作上,科学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全力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地灾易发高发区,指导到基层,工作到一线,前后方协同,做好汛期地灾风险防御工作。
自然资源部持续支持地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综合遥感技术等新技术,解决“隐患在哪里”问题。今年组织四川、重庆、甘肃等11省(市)共计121万平方公里涵盖321个县开展综合遥感隐患识别,经地面核查,确认新增地质灾害隐患近1万处。另一方面,积极研发推广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实施“人防﹢技防”,提升了“灾害什么时候发生”预警能力。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利用北斗导航、数据传输等先进技术,研发价格较低、能耗较低、适用性较强的普适型滑坡预警仪,今年在17省份安装22609处。截至9月底,这些预警设备成功预报31起灾情,有效预警118起险情,避免可能伤亡人员1773名。
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后,部立即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根据各地雨情汛情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趋势,先后派出10个工作组前往河南、河北、山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等10余个省份加强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汛期以来,自然资源部一线专家组已深入全国31省(区、市)1342个县(市、区),实地排查了2994处隐患点和风险区,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海洋预警报服务能力充分彰显。9月7日,台风“灿都”生成,短时间内连升四级成为超强台风。部及时发布风暴潮和海浪双红色警报,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海洋预警监测中,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第一时间向主流媒体发送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国家海洋预报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终端即时发布近海海况、航线预报,推送科普文章、视频等。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细化开展滨海浴场、旅游度假区的海洋预报,为沿海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在为群众办实事、推进问题解决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既加深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又增强了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交流。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政治品格,勇于攻坚克难,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